2018年全市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
2018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主要特点
(一)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值,下同)870.4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0.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7年下降8.19%。
从分月情况看, 1-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2.6%,增速为全年最低值;1-10月份火力发电量增长带动全市能耗同比上升2%、为全年最高值。总体来看,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0.8%,支撑了较高的增加值速度。
(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8.19%,全年降低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7%)。
从分月情况看,除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率(6.52%)与全省平均水平(8.83%)差距较大,其他月份均接近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
(三)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同比下降,火力发电效率提高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加工转换能源投入810.49万吨标准煤,产出450.30万吨标准煤,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55.6%,比上年同期下降9.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火力发电产出占加工转换产出的比重比由上年的27.9%上升到48.0%,提高20.1个百分点;火力发电投入524.79万吨标准煤,产出215.93万吨标准煤,火力发电效率41.1%,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四)清洁能源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大幅提升清洁能源生产能力,清洁能源生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共计3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8%。
二、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占比较大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综合能源消费量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有16家,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87.3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0.4%,能耗高度集中,这16家企业能耗的增减直接影响全市的节能成效。
(二)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低于全市水平
2018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16.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1.2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2.3%,比重较去年增加1.9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3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19%)。
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5%,主要是由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同期增长7.3%(主要原因是本年火力发电量同比增长14.2%)所致,其他五个行业能耗不同程度下降。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能耗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35.5%,对我市能耗趋势影响重大。
(三)各县(市、区)节能成效不平衡
2018年,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除义马市上升外均有所下降,其中:陕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54%,卢氏县下降22.98%,灵宝市下降21.84%,湖滨区下降19.27%,开发区下降8.20%,渑池县下降5.92%,产业集聚区下降3.07%;义马市上升1.30%,各县(市、区)节能成效不平衡。
三、对全市能源消费现状的几点建议
2018年,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保持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深入,仍面临着较大挑战,现就我市能源消费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工业节能降耗
积极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术创新等节能工程。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和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严格行业标准、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严格落实责任目标,紧抓节能考核管理
节能考核,是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好节能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全市及各县(市、区)、各部门、企业要进一步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定期调度节能工作进展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定期组织对各县(市、区)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持续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投资企业、电力用户、专业合同能源服务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建设。充分利用我市风能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大对风力发电的支持力度;继续对水电资源、太阳能资源和生物质能进行开发利用,做好规模、布局、通道和市场的衔接,因地制宜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推广风电、太阳能发电与其他分布式能源相结合的互补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