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统计信息网 >统计分析

2014年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及特点

发布日期: 2015-02-25 08:57
来源: 农调队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和农民外出务工意识的增强,2014年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双赢:转移人数持续增加,务工收入稳步增长。据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显示:2014年,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38.86万人,比2013年增加1万人,同比增长2.6%;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务收入69.34亿元,增长1.5%,呈平稳增长态势。

一、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内为主。2014年,在省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20.13万人,同比增长5.2%;省外转移18.62万人,境外就业0.11人,均与上年持平。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比重达51.8%

(二)青壮年和男性劳动力是农村外出务工的主力军,女性务工比例有所上升。从年龄结构看,2014年三门峡市外出就业劳动力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40.2%31-49岁的占47.1;50岁及以上的占12.7%。从性别上看,男性劳动力占60.0%,女性劳动力占40%,女性务工比例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三)外出务工劳动力初中文化比重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有所上升。2014年,三门峡市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外出劳动力占3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占64.8%。可以看出外出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仍然偏低。

(四)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在2014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7.16万人,就业比重比201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分别为15.65万人和16.05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

(五)外出劳动力以自发外出为主,务工时间增加。2014年,三门峡市自发外出26.20万人,占外出总人数的67.4%。有组织输出12.66万人,占外出总人数的32.6%。务工时间在12个月以上的有15.09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增长3.4%

二、目前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利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农业生产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加之农业劳动力相对不足,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绝大部分有外出务工的家庭,农业生产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种植效益不高。

(二)劳动力出路不畅。目前,三门峡市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快,发展方向单一、带动力不强,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虽较强劲,但总体经济规模不大,吸纳劳动力的数量有限。城市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岗位已近饱和,难以再扩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劳动力就业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对农民工保护政策和加大对农民工保护力度,但农民工超时加班问题还较严重,个别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再加上制度不健全和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使绝大多数农民工不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参加任何劳动保险,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雇主或企业(单位)强迫缴纳押金、保证金或扣留身份证件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突出。老人病了缺人照顾,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不利于健康成长。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模,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增加他们在各领域的流动能力,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继续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在就业政策、就业安排上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跨地区转移连续政策。 

(三)继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一是坚持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入大中城市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要以现有的县城和少数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切实发挥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四)鼓励引导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

建设新型乡村工业试验区,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为志在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外出转移劳动力返乡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努力营造诚信环境、和谐氛围,为农民工提供大胆创业、放心创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