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统计信息网 >统计分析

三门峡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发布日期: 2013-11-22 08:35
来源: 普查科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和客观反映,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推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重要因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为主线,围绕“三大战略定位”,扎实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结构,经济总量日益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本文依据区划调整后26年来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统计历史资料,分析全市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三门峡市产业结构变化轨迹及发展现状

区划调整以来,三门峡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三门峡市经济发展自身的一些特点。

2012年,三门峡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85年的27.9:43.0:29.1调整为7.9:68.6:23.5,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25.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20个和5.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始终维持“二三一”型的格局。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缓慢下降之中,但十二五以来,三产增加值占比呈现缓慢回升态势。从长期变动趋势看,三次产业之间的占比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演变。

从贡献率变化情况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6.0%演变为2012年的3.0%;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63.8%上升到2012年的79.1%,其中工业贡献率由64.3%提高到74.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0.2%下降到2012年的17.9%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历程: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经过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强农惠农等政策的落实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门峡市特色农业越来越突出。各县(市、区)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烟、菌等支柱产业,调大畜牧业和果品业比重,调优种植业结构,农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在全市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和牧业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98574.8%15.1%,上升到2012年的76.3%20.9%,林业产值比重则由1985年的10.0%下降到2012年的1.6%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1995年的3.2倍(可比价),是1985年的6.1倍(可比价)。与此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得到极大改善。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全市粮食、油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总产量,2012年分别是1985年的1.64倍、2.60倍、1.37倍、23.04倍、6.44倍、36.47倍,以水果、肉类、奶类增速最快。种植业不断向优质、特色品种调整,畜牧业向规模化和特种良种养殖发展。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历程: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仍是我市工业的主导

2012年三门峡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占比达到93.2%,是二产发展的主要力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采矿业占58.4%,比2005年上升9.0个百分点;制造业占37.5%,比2005年降低0.4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1%,比2005年降低8.6个百分点。整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所占比重在5%以上的分别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40.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1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9%),四大行业增加值合计达465.3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1.3%,规模工业中采矿和矿产品加工业增加值503.0亿元,所占比重为77.0%,表明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仍是三门峡市工业的主导力量。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历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举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第三产业的日益重视,三门峡市第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以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新兴产业与贸易、房地产、金融等传统产业并举的格局。2012年,三门峡市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增加值191.24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70.8%,比2005年降低0.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加值79.10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9.2%,比2005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于传统服务业。

2005年与2012年产业活动单位数情况表

单位:个,%

行业

2005

2012

2005年占比

2012年占比

2012年较2005年提升百分点

合计

10661

14479

100.0

100.0

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94

510

2.8

3.5

0.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41

419

1.3

2.9

1.6

批发和零售业

1776

4096

16.7

28.3

11.6

住宿和餐饮业

341

389

3.2

2.7

-0.5

金融业

452

558

4.2

3.9

-0.4

房地产业

113

384

1.1

2.7

1.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74

946

3.5

6.5

3.0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80

512

4.5

3.5

-1.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93

227

1.8

1.6

-0.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27

312

1.2

2.2

1.0

教育

1534

1346

14.4

9.3

-5.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627

1230

15.3

8.5

-6.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20

231

2.1

1.6

-0.5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989

3319

28.0

22.9

-5.1

从第三产业单位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全市第三产业基本单位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以上四大行业单位数分别占总数的28.3%22.9% 9.3%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六个行业门类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上升最多,达到11.6个百分点;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升3.0个百分点;其他行业门类占比则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12年比2005年减少6.8个百分点.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并举的格局显现。

   4、就业结构演变历程: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力军

201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数为136.37万人,比2005年增加14.81万人,其中62.23万人从事第一产业,32.56万人从事第二产业,41.58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2005年减少4.64万人,第二产业比2005年增加6.31万人,第三产业比2005年增加11.41万人,从各产业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来看,呈现第一产业绝对数量减少,二、三产业绝对数量大幅提高的状态。2012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为45.623.930.5,第一产业比重比2005年下降8.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2.6个和6.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升最快,成为扩大就业的主力军。

二、三门峡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门峡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省及附近地区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目前,三门峡市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其阶段特征为: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深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开始逐渐上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三门峡市发展水平仍明显偏低,尽管近年来全市三产增加值占比有所回升,2012年达到24.0%,但与全省平均水平和“黄河金三角”地区其他主要城市相比,三门峡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较落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分别比运城市、渭南市、临汾市低13.46.07.2个百分点,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处于末位。三门峡市作为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期迈进的现代化城市,“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偏差无疑将影响全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近年来,虽然服务业总量迅速扩大,但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较高,新兴行业比重仍然偏低,不能满足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不适应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且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难以为工农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和优质廉价的信息服务,难以促进工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不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降低单位GDP的物质消耗水平。

三、三门峡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三门峡市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发展主线,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向创新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使一产稳固、二产创新、三产扩容的内生增长型经济格局活力更强,使富有三门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一)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强化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撑

三门峡市一产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虽然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总量上仍保持增长。为保持一产稳定增长,在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应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完善对农服务和农产品流通与营销,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建立可持续化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对农业的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也要强化二产和三产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工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能力,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工商联合体;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二产进军价值链中高端

针对三门峡市科技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不足问题,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体表现为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外来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此外,应进一步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拓展引才渠道、改善留才条件、创造用才环境三者并举,推动三门峡创新能力的提高。

针对三门峡市第二产业,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问题,今后须依靠区位优势,向高技术、深加工产业方向发展,并依靠科技进步,引导制造业向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和信息反馈等一整套产品价值及功能实现的现代流程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创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建立起完善的制造业服务体系,带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促进第二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三产对一、二产业的带动作用

针对三门峡市三次产业结构多年来的“二三一”格局,以及三产增加值占比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城市发展水平的状况,必须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延伸,也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集中表现,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二、三产业相互交叉、融合的特征。三门峡市经济总量中工业占比较大,为提升服务业比重,应结合自身经济结构和特点,重点发展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和升级批零住餐、交通运输和文化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促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重点扶持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和会展旅游等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个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产对一产和二产有很好的关联带动作用,而且能较多地吸纳劳动力,特别是考虑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附加价值会不断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转移,因此要推动三门峡市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加快三产的发展,努力推进一产和二产的三产化和一体化,抓住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和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突出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改造传统经营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能力,以开放经济为导向,形成对第一、二产业的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