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季度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30万人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在注意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前提下,积极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果。据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32.02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同比增长1.97%,呈平稳增长态势。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一)青壮年和男性劳动力是农村外出务工的主力军。前三季度,在全市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中,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为30岁以下的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41.4%; 31-49岁的占44.8%,50岁及以上的占13.8%。从性别上看,男性劳动力占61.3%,女性劳动力占38.7%。
(二)外出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0%。转移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六成以上。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内为主,省外地区以中部地区为主,逐渐向东、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在全市32.02万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省内转移16.52万人,其中县内转移5.41万人;省外转移15.44万人;境外就业679人。在省外转移人员中,在中部地区打工的占46.9%;在东部地区打工的占33.8%;在西部地区打工的占19.3%。
(四)外出劳动力以自发择业为主的态势正在逐渐改变。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自发外出21.05万人,有组织输出10.98万人,占外出总人数的34.3%,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二、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供求相对矛盾。从现阶段看,普通型劳动力供给充足,技术型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远期来看,普通型劳动力需求将慢慢减少,技术型劳动力将供给充足。一是现阶段我市农村劳动力总量较大,对技能要求不高的普通劳动力供给仍有剩余。据调查了解,在家附近灵活就业的劳动力多数属于少有专业技能群体,处于“有事就干、没事就闲”的游击队状态。而新一代年轻劳动力对自身今后的生活有较大的期望,不愿意困守在生产流水线,今后普通劳动力资源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二是随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大,沿海和本地企业所需求技术工种劳动力依然紧张,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却制约劳动技能的快速改善和提高。调查资料显示,前3季度,尽管全市已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有13.02万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40.7%,比上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但与需求量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已经有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劳动素质的强烈愿望,今后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人员将越来越多。
(二)劳动力就业环境有待改善。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对农民工保护政策和加大对农民工保护力度,但个别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再加上不太健全的制度因素和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使绝大多数农民工不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参加任何劳动保险,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雇主或企业(单位)强迫缴纳押金、保证金或扣留身份证件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劳动力出路不畅。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快,发展方向单一、带动力还不强,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虽比较强劲,但总体经济规模不大,吸纳劳动力的数量有限。城市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岗位已近饱和,难以再扩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村实现现代农业、改善产业结构,可以吸纳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因受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也不能实现大规模的转移。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后续影响值得注意。一是存在农业生产劳动力相对不足和田地抛荒问题。因青壮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据了解,绝大部分有外出务工的家庭农业生产仅满足于自给自足,无法对市场做出更大贡献;二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突出。老人病了缺人照顾,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不利于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政府能够提供劳务输出信息和维权服务,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并能采取适当的方式低学费或免费对其进行培训,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或多项专业技能,提高竞争力,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扩展其就业空间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