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统计信息网 >统计分析

三门峡市企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13-05-14 14:36
来源: 普查科

 基本单位的增减变动,特别是企业单位的增长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活跃程度,近年来,三门峡市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在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和做大做强原有产业的同时,较好地激活民间资本投入生产经营领域,新开业企业法人单位不断涌现,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呈现出私营企业集中、城镇集聚、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小微型企业居多等特点,本文依托全市基本单位统计年报数据,以20102012年新开业企业法人单位为重点,从分县(市、区)、分登记注册类型、分城乡、分行业等不同角度整理汇总,表明了三门峡市“四大一高”战略下基本单位的发展变化,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全市基本单位发展变化现状

(一)企业单位数量快速增长全市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显示,截止2012年底,三门峡市各类法人单位数量达到1.47万个,其中企业法人为1.05万个,企业法人单位比重由2009年的66.9%提高到目前的71.3%,提高了4.4个百分点。20102012年的三年间,全市新开业(成立)法人单位2908个,年均增长7.4%。近三年新开业(成立)的法人单位中以企业法人单位为主,数量达到2718个,占到三年来全市新开业法人单位总数的93.5%,比2009年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总数增长了33.2%,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0%

(二)新开业单位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全市各类新开业法人单位的不断涌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城乡就业压力。全市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显示,截止2012年底,各类法人单位就业人员达到52.73万人,其中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为43.58万人。20112012年的新开业法人单位吸纳就业人员近4.50万人,而企业法人吸纳就业人员就达4.42万人,占98.2%

(三)民间资本活跃促进私营企业单位增长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显示,三门峡市企业经营形式体现多样化,特别是“四大一高”战略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效激活了民间资本不断投入生产经营领域。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全市近三年新开业的2718个企业法人中,以内资企业为主体,且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和其他内资等经营类型均有分布,但属于国有和集体控股的单位仅95个,占近三年新开业企业法人总数的3.5%,而属于民间资本投入的私营企业法人单位量为2623个,占到近三年新开业企业法人总数的96.5%。在新开业人员规模方面,国有和集体企业共吸纳7073人,占近三年新开业企业就业人员的16.0%,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单位共吸纳3.71万人,占84.0%

(四)各县(市、区)同步发展,小微型企业居多。全市近三年新开业企业分区域来看,各县(市、区)近三年新开业企业法人单位量均有较大增长,表现出企业单位同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以湖滨区和灵宝市表现最为突出,湖滨区和灵宝市新开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达998个、474个,分别占全市新开业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6.7%17.4%,吸纳就业人员分别为8300人、9951人,占全市新开业企业就业人员总数的份额分别为18.8%22.5%,同时,三门峡产业集聚区 、渑池县 、陕县等区域,近三年新开业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数量均超过4000人。20102012年三年间全市新开业企业法人单位分别为852个、937个、918个,呈明显增长态势,这些新开业企业法人的产生和发展,必将为三门峡市的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全市引领全市发展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情况见下表)。

  全市新开业企业法人单位总体情况

县市区

新开业企业

合计

大中型企业

小微型企业

单位数

人数

单位数

人数

单位数

人数

 

2718

44199

171

21206

2547

22993

 

4

232

1

101

3

131

湖滨区

998

8300

25

1661

973

6639

渑池县

222

6696

33

4755

189

1941

 

272

4345

20

1372

252

2973

卢氏县

217

2224

6

510

211

1714

义马市

156

3437

23

2534

133

903

灵宝市

474

9951

26

4298

448

5653

开发区

248

1287

4

59

244

1228

集聚区

127

7727

33

5916

94

1811

按照最新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20102012年全市新开业法人单位中以小微型企业为主体,单位数达到了2547个,占三年新开业可以划型企业总量的93.7%,它们创造就业岗位共2.30万个,占这些企业吸纳就业人员总量的52.0%,因此可以看出,小微型企业在缓解城乡就业压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三年新开业企业法人中,大中型企业共有171个,其吸纳就业人员为2.12万人。

(五)城镇区域企业集聚明显从城乡分布看,近三年新开业企业在城镇区域集聚明显。全市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显示,当前全市1.05万个企业法人单位中,有0.89万个分布在城镇区域,集聚度达到了85.1%,全市43.58万个企业就业人员中,有38.17个就业岗位分布在城镇区域,集聚度达到了87.6%20102012年新开业的2718个企业法人中,有2406个分布在城镇区域,集聚度为88.5%,比全市企业法人城乡分布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企业在城镇落户增多,比重上升。

(六)传统行业优势明显,新兴行业彰显活力近三年新开业的企业法人单位行业分布看,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其新增单位数最多,所占比重达37.5%;其次是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为12%;以从事建材、机电、化工、食品等新兴产业为主的制造业所占比重为10.4%。从吸纳就业人数来看,以工业最多,达2.18万人,占49.3%,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达7715人,占17.5%,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三年间新增从业人数共计5627人,占新增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30.1%

               全市近三年新开业的企业法人单位分产业情况

行业

单位数(个)

比重(%

从业人员数(人)

比重(%

总 计

2718

100.0

44200

100.0

  第一产业

226

8.3

2577

5.8

  第二产业

499

18.4

22900

51.8

     

375

13.8

21805

49.3

      采矿业

77

2.8

5388

12.2

      制造业

283

10.4

16017

36.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5

0.6

400

0.9

    建筑业

124

4.6

1095

2.5

  第三产业

1993

73.3

18723

42.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14

4.2

1204

2.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4

1.3

276

0.6

    批发和零售

1020

37.5

7715

17.5

    住宿和餐饮业

75

2.8

2224

5.0

    金融业

54

2.0

853

1.9

    房地产业

134

4.9

1668

3.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26

12.0

2820

6.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80

2.9

603

1.4

    水利、环境和公共施管理业

42

1.5

359

0.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64

2.4

536

1.2

     

8

0.3

84

0.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

0.1

35

0.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9

1.4

346

0.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年来,全市基本单位虽然数量不断扩大,增长较快,但在单位规模上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行业结构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市“三上”企业总量仍然偏少,存在的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三上”企业总量偏少。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重点服务业单位总共只有1243个,占全部企业单位总数的11.9%,比全省平均水平的14.8%2.9个百分点。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只有609个,只占同行业企业总数的17.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单位数仅占同行业企业单位总数的8.3%

(二)企业单位规模结构偏小,行业就业容量有待拓展。2012年底,在全市10453个企业法人中,从业人员20人以下的单位达到7296个,占总数的69.8%20100人的单位有2047个,占19.6%100500人的单位只有639个,占6.1%500人以上的单位仅有93个,占0.9%小型和微型企业数量偏多,大中型骨干企业数量偏少,处于全市领军地位的企业则更少。近三年,在企业单位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但对就业的带动相对逊色。2012年末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个数虽然比2009年增长了27.7%,但就业人数却只增长了21.5%,表现出了就业规模逐渐缩小的趋势。此外,第三产业的新增单位数量虽然大,也高于第二产业,但是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弱于第二产业。从总量上来说,新增的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吸纳的只占42.4%,第二产业吸纳的占到了51.8%;此说明,三门峡市新增的企业,对缓解就业压力贡献仍显不足。

(三)新兴服务业企业发展不够充分。从2012年末数据看,虽然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有了较快发展,服务层次也有了明显提升,但服务业中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如批零、住宿餐饮业等占绝大多数,比重较大,而新兴的、现代的诸如金融、信息、物流、商务等与市场经济联系极为密切的、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发展相对不足,发展不快;市政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发展也不够充分,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不高,增速不快,还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说明当前三门峡市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较低2012年底,全市外商与港澳台投资企业为37个,虽然比2009年增加了5家。但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0.35%,低于全省0.55%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外商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缓慢,说明三门峡市对外开放程度仍需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市企业单位在数量上将会不断增加,规模上不断扩大,行业分布、所有制结构等方面也将会出现新变化、新特征。

(一)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小微企业规模扩大。在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小微型企业单位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小微型企业的经济总量较小,但是它们的单位量占到各地企业单位总量的九成以上,在活跃区域经济、缓解各地就业压力和维护当地经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因小型和微型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行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市场抗风险能力差。为此,各级政府在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等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还须在服务于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下大功夫,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资源、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整合有效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使小微企业盘大盘强,中型企业上档升位,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努力使三门峡市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档次再上新台阶。同时,各级政府还要认真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用活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的有关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提高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成活率、成长率,确保微型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二)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行业,是创造一个地区财源、税源的重要渠道。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和各行业分布的合理程度是一个地区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中,一些新兴服务行业,如现代物流、计算机应用、旅游、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积极扶持这些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流通领域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总部经济,积极转变房地产业发展方式,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转化和结构优化。

  (三)促进全市企业单位数量和质量共同提升三门峡市在“十二五”产业政策引导下,大量新开业企业单位有效促进了战略实施和项目落地,活跃了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别是在缓解各地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进一步注重发挥资源效应,重点扶持三门峡市黄金、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这些行业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及技术含量,着力提升产业的水平和档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筛选当地从事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节能环保,能够拉伸当地产业链条、改善民生和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当地循环经济模式形成等方面的优质或潜力企业,将当前扩大内需政策下国家扶持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高效运用到这些企业上,在融资、用地、税收及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对这些行业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尽可能放大这些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取得受扶持企业能够带动当地行业内企业发展的效果,从而引导当地后期将要进入生产经营领域的民间资本,投入到能够获取效益的行业上来,保证企业单位良性发展。促进三门峡市产业整体升级,为三门峡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孕育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内区域经济协作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一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三门峡市的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无论是在单位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远远落后于全省和经济发达地区。因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商的吸引力,以便更多的国际上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落户三门峡。在扩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把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二要加强国内区域经济协作。在搞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加强国内区域经济协作,全面提升同其他省、市的经济协作水平,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三要积极培育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大力支持与鼓励三门峡市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提高全市企业在国际、同内市场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