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统计信息网 >统计分析

十六大以来三门峡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 2012-11-05 09:48
来源: 贸易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稳步发展。商品市场供应充裕,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呈现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共同发展

(一)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十六大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不断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已得到确立,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增大,特别是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IT产品,离老百姓越来越近的家用汽车,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住房装修装饰类商品、家用电器等供销大量增加,使市场商品供求结构更趋合理,居民对商品的挑选余地不断扩大。

伴随着市场供给的增加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63.9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9.28亿元,增长2.7倍,年均增长15.8%

(二)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2011年,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8.23亿元,比2010年增长16.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1.05亿元,比2010年增长18.4%。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农村消费潜能有所释放,对整体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三)市场销售热点不断涌现

随着全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市场商品供应的丰富,以住房、汽车、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为主要消费热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明显加快。

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年来三门峡市市场销售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住房及家居类商品的消费快速增长,带动了家用电器、建筑及装潢材料和家具等商品的销售。二是汽车快速进入家庭。2004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长46.1%,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5年底的1.75辆,增加到2011年底的16.1辆。三是个人享受、发展教育及服务性消费所带动的商品销售,如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等商品销售增长均保持在10%以上。四是以IT产品为主的通讯电子类商品,如移动电话、电脑、移动存储设备、MP3MP4、数码照(摄)相机等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由2002年底的10.3台,增加到2011年底的78台;移动电话由39.1部增加到219.7部。

20032011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汽车类、通讯器材类、煤炭及制品类、金属材料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金银珠宝类。对零售额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其制品类和粮油食品类商品。同时,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也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四)餐饮收入稳步增长

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各种商务活动增多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增加了餐饮消费,餐饮业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格局,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局面,在零售总额中的份额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餐饮收入达26.63亿元,是2002年的4倍,年均增长16.8%,对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明显。

二、扩内需政策成效显著,“假日消费”带动市场繁荣

(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助推市场繁荣活跃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和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尤其是家电下乡政策实施4年多,收到多方面的效果,对扩大消费、拉动生产、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商务部门统计,截止20111130日,全市累计销售各类家电下乡产品43.2万台(部),实现销售额9.9亿元,发放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13亿元,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对保持全市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国家一系列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增收减负、惠民利民政策的不断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提振了城乡居民消费信心,从而带动了消费的稳定增长。

(二)“假日消费”带动市场繁荣

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不仅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发展机遇,对启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看,每年“黄金周”期间,全市商业企业和餐饮企业的商品销售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速度均快于平时。同时,“黄金周”带动了形式多样的周末城市周边休闲度假旅游,加之各类单位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规范以及教师、学生的寒暑假等,“假日消费”迅速发展成为消费品市场新的增长点。

三、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十六大以来,三门峡市各级政府始终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大力推进并深化了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

(一)流通各行业齐头并进,各种业态竞相发展

近几年,专卖店、专营店、超级市场、百货店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均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渐渐发展壮大。截止2011年末,全市有连锁零售企业(集团)4个,连锁门店数34个,营业面积41950平方米,从业人员749人,实现商品销售额53360万元,其中商品零售额46467万元。营销手段的多样化,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二)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悄然兴起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上购物以其产品丰富、价格实惠、购买便捷、送货上门等优点,已渐渐成为居民流行的消费方式,尤其是国家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为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提供了便利和良好环境,引发了居民网购热潮。同时,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相关商品的消费。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已成为不少居民热衷的购物方式,网络消费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正在兴起的消费新潮流。

(三)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价格信息发源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全市拥有亿元以上交易市场3家,亿元市场摊位数752个,年成交额达9.08亿元。

(四)大中型企业商品销售增长仍居领先地位

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全市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它们充分发挥了规模大、环境优、信誉好的优势,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首选消费场所。尤其是大中型商业企业发展迅速,竞争优势凸现,新型业态发展基本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售前售后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商品价格也易于为消费者接受,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73.49亿元,同比增长40.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0.7%

(五)流通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2001年底,我国加入了WTO,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三门峡市的消费品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较低的关税使得汽车、高档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尤其是进口商品销售价格下滑,带动了消费;另一方面,更加开放的对外环境为三门峡市的优秀企业提供了走出国门的平台,他们凭借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方式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十六大以来,全市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得益于全市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得益于国家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不断出台,得益于良好的市场氛围保障下的充足的商品供应和平稳的市场价格。当前三门峡市消费需求空间和潜能很大,内生动力强劲,支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消费品市场持续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仍将延续。相信随着“大商贸”战略的深入实施,三门峡市的消费品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