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统计信息网 >统计分析

三门峡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12-06-29 09:17
来源: 普查科

现代物流业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有机整合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复合型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行业,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是全市“调大三产”的现实需要,而且对培育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力推进全市“四大一高”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市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1、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结构模式逐步优化。随着传统运输、仓储、商业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和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主辅业分离,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涌现、国内知名物流企业的落户,三门峡物流业基本框架正在形成。2011年,全市物流企业法人单位186家,比上年增长17.7%。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19家,占全部物流企业的64%;国有、集体物流企业26家,占14%

2、运行能力增强,行业效益水平提升。2011年,全市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8678万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26150万元,比上年增长24.9%;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成本91895万元,比上年上升4.2%;实现利润总额8752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3、物流企业投入增大,设施装备和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货运车辆总数1874辆,其中:普通货运车辆1613,占车辆总数86.1%;专用货运车辆261,占车辆总数16.2%。共有仓储总面积413362平方米,其中:冷藏仓储总面积22694平方米,占仓储总面积5.5%8家物流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12条,总里程16.24公里

4、从业人数稳定,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2011年,全市物流企业从业人员3930人,比上年增长2.6%;从业人员劳动报酬8476万元,比上年增长15.4%。河南省七海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三门峡分公司、河南中原铁道物流三门峡分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全年物流收入稳步增加。

二、三门峡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在区位优势上,我市地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既可以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又可以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在交通优势上,2011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39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9.1公里/百平方公里;货运周转量79.9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5%

2、全市经济稳步增长,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看好,经济处于持续增长期。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97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1%。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3、“四大一高”战略实施,物流业发展战略机遇期显现。“三纵四横”大交通网络体系正逐步形成,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实力明显提升大交通建设为全市物流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大通关、大商贸将推动全市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全市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扩大全市物流服务辐射影响范围,快速增加物流业务总量等方面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全市经济产业体系完整,现代物流业发展前景良好。全市工业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工业废料的物流需求。2011年,全市公路货运总量为3933万吨,工业物流量占比约在90%以上;农业产业化渐成规模。全市各类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62家,其中销售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1家,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0家;商贸流通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华润万家、肯德基和七海物流等一批现代商贸流通企业相继入驻,商贸区域渐成规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三、制约三门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1、行业之间缺乏协调。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7.669.922.5,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比全国平均低2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低6.3个百分点。现代物流是各种产业融合、相互协调发展的复合产业,行业间缺乏协调,势必影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2010年,我省出台了《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我市应尽快出台统筹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同时,随着土地使用税的增加,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效益大,企业效益相对小,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者积极性。

2、物流企业规模小。2011年全市物流企业注册资本规模来看,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11户,占全部物流企业59.7%;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有14户,只占到7.5%。且大多数企业经营区域局限在周边地区,能打入省外市场的少数企业,其经营收入在整个物流企业中所占份额不大,难以形成跨区域的竞争优势。

3、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全市尚未建立公共物流信息网络交易平台,社会物流设施装备资源利用率低,载体空置、装备闲置现象较为常见。物流企业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而忽视信息交换和交易平台建设,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低。2011年,全市物流企业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21套,比上年增加2套。但大多数企业在设施装备上投入不足,业务信息仅靠一台电脑、一部电话,物流信息割裂封闭,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缓慢。

4、社会流通占有物流资源分散。2011年,全市公路普通载货汽车拥有量为16526辆,物流企业拥有普通载货汽车1613辆,只占总数的9.8%。可见大部分运输工具是被工商流通企业、个体运输户拥有,有组织的物流企业货运车辆所占比重较小。现代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统一、透明、公平和高效的制度和市场环境,目前物流业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不利于物流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四、三门峡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

应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科学编制出适合物流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合理布局,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在促进物流业发展上,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物流资源平台。盘活社会物流货源。引导工商企业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逐步实现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物流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整合既有物流设施装备资源。通过企业兼并、联营、挂靠、参股、控股等,实现现有的运输工具、设备、仓库等资源共享;鼓励物流企业参与整个生产、供销链的运营,拓展专业物流服务内容,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2、加大交通网络配置,构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在交通网络配置方面:鉴于我市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快速通道和城乡公路等交通设施节点的发展不平衡,在完善基础设施供给方面,应规划好仓储、配送等现代物流设施节点布局,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主、以国道、省道、干线为辅的重要节点网络。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调整全市城市用地结构,增加物流、商贸流通企业用地比例。城市改造建设中应优先配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零售卖场等商业设施。

3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建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议以三门峡海关物流信息网建设为依托,将公路、铁路、税务、工商、保险、银行、检验检疫、企业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信息整合集成起来,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积极构筑三门峡市物流、商贸流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行业门户网站等行业性、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4、加强统筹协调,构建物流组织平台建设。由市政府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定期召开现代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定落实发展政策措施,组织成立物流业、商贸流通相关协会。加强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适时召开物流业、商贸流通相关协会与重点企业参加的协调会议,对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促进物流、商贸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二)优化全市流通网络布局,促进物流市场成熟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物流市场,促进全市流通网络的优化配置。一是优化城镇商贸流通网络布局。加快构建以三门峡市区商业为中心、社区商业为基础、特色商业街区为品牌的城市商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引导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实施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现城乡双向流通和产销衔接。三是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周边规划建设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以满足全市冷冻食品、果蔬、肉类、水产品等运输、仓储、包装需要。四是搞好物流配送开发。建立完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不断提高城市配送网络覆盖率和运作效率。充分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加快发展邮政物流。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经济主体,促进物流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加快培育全市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针对重点龙头物流企业建立联系制度,确定联络员,定期采集企业发展报告,在政策方面提供引导和帮助。促进龙头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全市物流企业与国内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其以资产为纽带重组物流企业;三是鼓励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到三门峡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四)完善信用制度,强化商业诚信服务

在物流运行过程中,涉及多个物流参与者,其中任何一个物流参与者出现信用问题,都将影响物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根本无法进行。因此,要加快全市物流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实行企业信用分级制度,特别要大力推行“黄牌警告”和“黑名单”制度,将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记录在案,公开曝光,逐步净化物流市场,优化物流环境。

(五)培养物流人才,加强流通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组织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二是根据行业的需要,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派遣深造等,提高高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通过临时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外包等形式聘用各种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要。